很多妈妈都觉得,随着儿子长大,慢慢地,和自己就不亲了。和同学朋友总是有聊不完的话,可是和自己却总是无话可说,甚至还会疏远自己。
其实,男孩的成长是分阶段的,母亲应该根据男孩不同的成长阶段,选择合适的教育方式,这样才能和男孩建立更好的亲密关系。
在《养育男孩》一书中介绍道:
男孩的成长要经历幼龄期、少年期、青春期三个阶段。
在每个成长阶段,男孩在行为、性格、心理等方面的发展特点都是不同的。
父母的角色和定位也是不一样的,所以对待男孩的教育方式也应该不一样。
牢记这“三要三不要”,母亲才能和男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。
要给他陪伴和爱,不要疏远忽视他们
0岁到6岁,是孩子的幼龄期。
这段时期,是和孩子与父母建立爱、亲密和安全的最关键的时期。
6岁以前,男孩的安全感,主要来自妈妈的关爱和照顾。母亲的哺乳、拥抱、抚摸和亲吻对孩子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。
曾有人做过一个实验,他找来50个婴儿,想知道如果婴儿没有机会听到口头语言,他们会说什么语言。
他安排养母给孩子们洗澡、喂奶,但是严禁对着孩子说话,也不允许爱抚和哄慰孩子。
结果,悲剧发生了,50个婴儿最后全部奇怪地死亡了。
虽然这个实验,是个极端的例子。但也足以说明,母亲对于孩子的亲密举动,对于孩子的成长起到多么重要的作用。
在《以家人之名》中,凌霄就是被母亲忽视的孩子。
母亲将妹妹的意外去世归咎于他,并毅然决然地抛弃了他。

得不到妈妈爱护和照顾的凌霄,后来得了抑郁症,心里留下一辈子都无法抹去的阴影。
在6岁以前,男孩的安全感几乎全部来源于母亲。
所以,作为母亲,一定要给予儿子足够的关注和陪伴。否则,将来无论怎么努力,都很难再跟儿子建立起牢固的亲密关系。
千万不要觉得男子汉就应该坚强独立,从而疏远忽视他们,这样做只能会让他们产生不安。
孩子小时,该拥抱他们时,就要展开怀抱拥抱他们;在他们需要关注时,要及时给予回应;多告诉他们:妈妈爱你……
只有这样,孩子才能建立起安全型依恋模式,和母亲之间形成良好的亲密关系。
要给他支持和肯定,不要打压他们
6——12岁,是男孩的少年期。这个时期,可以说是最让母亲抓狂的时期。
儿子每天淘气、顽皮、好斗……分分钟让老母亲崩溃。
很多母亲在面对“熊孩子”的作妖时,都选择了打压、控制和怒吼,以至于母子关系越来越僵。
《养育男孩》中说道:
男孩的少年期,正在感受来自内心世界的召唤,开始尝试着成为男人。
所以这个时期,孩子免不了会淘气一点。作为母亲,尽量不要去太过打压孩子的天性,以免破坏了孩子的想象力和好奇心。

据说,我国着名教育家陶行知和他的朋友,有过这样一段对话:
朋友说:“我的孩子把我的金表给拆坏了。”
陶行知问:“那你是怎样处理的?”
朋友回答:“我把孩子痛打了一顿,下次他再也不敢了!”
陶行知听完大叫:“你这样扼杀孩子的好奇心,恐怕中国的爱迪生都被你枪毙掉了!”
朋友没想到,后果会这么严重。
于是,陶行知建议他说:“不过,补救的办法还是有的,请你把孩子和金表一块送到钟表铺去,让孩子在旁边看他如何修理。
这样,修表铺成了课堂,修表匠成了先生,孩子成了学生,修理费成了学费,孩子的好奇心也可以得到满足了。”

的确如此。
从小到大,孩子总会萌发出各种稀奇古怪的想法,尤其是男孩,可能会做出很多“出格”的事情。
但也正是这些“出格”的事情,才能让男孩成为他们“自己”。
如果妈妈一味地批评、指责儿子,那他只会感到挫败和自卑,这并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。
真正好的父母,不但不会阻止孩子有些调皮和无用的行为,反倒还会和孩子一起疯、一起玩。
妈妈的认同和肯定,就是孩子最大的底气,可以激发起他的生命活力。
如果这个年龄段的孩子,兴高采烈告诉你他的新发现,请一定不要批评他,而是告诉他“你好棒”!
有了妈妈爱的支持和鼓励,他才会真心地去尊重和喜欢妈妈。
要给他一定空间,不要控制他们
一般在12岁左右,男孩就会进入青春期。
这个时期,男孩儿生理上逐渐迈入成熟,会产生一种“成人感”,不愿再像小孩子一样对父母言听计从,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“青春期叛逆”。
电视剧《对手》里有一幕,就很真实地表现了孩子青春期时的“母子大战”。
儿子说:你天天就知道说我,有的事情你根本就不明白。

妈妈也不甘示弱:我不管你谁管你, 你哪一点像儿子!

儿子大喊:“我早就不想认你这个妈了”。

在孩子青春期,父母最忌讳的就是抓得太紧,总想要控制孩子。
心理专家武志红说:“放手让青春期孩子自己去发展,给他们充分的独立成长空间,他们的叛逆行为自然会消失大半。”
着名心理医生中村恒子也说:
“当孩子进入青春期后,父母就要从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中逐渐分离出来。”
青春期的孩子往往拥有了自己独特的想法,父母要做的,只是尊重他、接纳他,在安全的情况下,放手让他试试看。
对待青春期的男孩,硬碰硬,只会两败俱伤。
试着退一步,和他站在一边,也许瞬间就海阔天空了。
《小欢喜》里有一幕,童文洁和宋倩两位虎妈一边吃饭一边自我检讨。
她们发现孩子们都跟自己的爸爸亲,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爸爸能和他们成为朋友。
爸爸不像妈妈那样,总是要求、控制,还否定他们的想法。

爸爸和孩子建立了友谊,孩子自然什么话都愿意和爸爸说,父子间的关系自然更加和谐亲近。
心理学家简·尼尔森在《正面管教》中强调:
“赢得十几岁孩子的最好方法,是以和善、坚定、尊重的态度,先和他们站在一边。让孩子在被理解的支撑中,得到自尊感和归属感。”
所以,作为母亲,也要学会适时地退出与示弱,和孩子像朋友般相处。
当儿子心里的情感需求被满足了,自然也就慢慢不再叛逆,重回正轨,和母亲的关系也会更加亲近。
男孩子相比女孩子,确实会调皮、粗线条、大大咧咧一些,母亲在教育上也要费一点心。
每个男孩,都有独特的天性和成长轨迹,但只要教育方式对了,一定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惊喜。
希望父母能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,不断调整养育孩子的方式方法,让孩子茁壮成长。